商部落|商标设计方法论
前 言
当前的社会商业领域,100个商标可能有95个商标的名字你听不出来,100个商标可能有95个商标的图形你无法用语言清晰描述出来。
这些名字需要逐个字报出来你可能才会明白是什么,这些抽象得不可描述的图形你想转述给其他人却无能为力。这就是当前社会的痛点,当今广告业几乎一边倒的以视觉为导向,却不知道信息首先应该为听觉而设计。
刨根问底是因为设计者没有置身市场环境下思考问题,只一味强调美学而不懂营销和传播,只知道做而忽略了用。
为了解决当前社会痛点,我们承担社会责任、明确社会分工、确立社会使命,追根溯源,开创商标设计方法论,重新定义商标设计行业。
商标设计核心方法18条
1. 听觉是引领设计的第一动力 (五觉中 听觉最强)
2. 听觉第一 视觉第二 (听觉是先天的 视觉是后天的)
3. 语音第一 文字第二 (前文字时代 信息靠语音传播)
4. 传播是一种听觉行为(口耳相传才是传播的本质)
5. 口语第一 书面语第二 (语文语文,先“语”后“文”)
6. 大脑的工作语言是听觉
7. 能够视觉化的名字第一 不能视觉化的名字第二
8. 左脑+右脑 全脑刺激
9. 语言视觉化 视觉语言化
10. 商标名本身就是定位
11. 名字第一 图形第二 (没有名字 品牌无法存在)
12. 品类第一 品牌第二 (没有品类 品牌无从谈起)
13. 营销第一 美学第二 (设计为营销服务)
14. 命名四大顺序:听说读写
15. 图形设计三原则:品牌品类定位词
16. 名字图形颜色:全面听觉化
17. 品牌名第一 公司名第二
18. 听觉媒体第一 视觉媒体第二 (前媒体时代 人就是媒体)
0. 前言
成本和投资
是我们看企业的两只眼睛
对于商标来说
名字 图形 颜色
都是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去思考
听觉是我们看待商标的第一视角
听觉第一视觉第二
听觉属性商标 比视觉属性商标
成本要低得多得多
我们的一切动作都要求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听感商标新品类】
商部落诞生后,我们根据物种分化和事物分类原理,从商标品类中分化出“听感商标”,把商标分为“视觉商标”与“听感商标”,开创“听感商标新品类”,与“视觉商标”形成认知隔离。
认知隔离的依据是:
具有视觉属性的商标不一定具有听觉属性
具有听觉属性的商标一定是具有视觉属性
好听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属性
好看是无法确切定义的属性
【听感商标的特点】
听感商标是在视觉商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属性,使它更符合传播要求,从而为企业提高传播效率节约传播成本,以免造成营销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行业来说,它属于把传统商标设计行业翻新重做。从品类来说,它是为老产品增加了一种新特性—“听觉属性”。从维度来说,它是将二维的视觉特性升级到三维的听觉特性,属于升维。从创新来说,它是为顾客创造一种新价值,把商标的价值最大化。
为了避免与“听觉商标(又叫声音商标)”产生混淆,我们把拥有听觉属性的商标统称为“听感商标”,以作区分。
注:如果商标只需要视觉属性,那么任何商标都是可以的,商标命名这个行业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听觉才是商标的第一属性。
【商标的第一属性是听觉】
商标90%的时间是通过语言场景传播的,而不是通过视觉场景。
这些语言场景包括:家庭、办公室、会议室、咖啡馆、聚会、聚餐、结伴、闲聊、亲友谈论、电话推销、电梯内路边摊地铁上旁人闲聊......
媒体对商标名的曝光主要来自听觉而非视觉。
人们通常把90%的媒体时间花在听广播或看电视上,不足10%的时间用在读报纸和杂志上。
1. 听觉是引领设计的第一动力
生命之源,胎儿的五觉系统发育中,触听嗅味视,最为发达的是听觉。听觉早于其他四觉的使用。
人类接收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
眼睛接收视觉信息
耳朵接收听觉信息
听觉是三维的
视觉是二维的
耳朵比眼睛灵敏,听比看快。
因此,听觉是引领设计的第一动力。
这一条不仅仅只适用于广告传播设计,更适用于生活场景中方方面面的设计。产品设计、呼叫系统设计、信号设计……
生活中以听觉为信号系统的应用设计太多太多,举不胜举。例如:咖啡馆里呼叫服务员的按钮、医院病人呼叫护士的按钮、汽车的喇叭、救护车的警报、楼道里的声控照明灯、闹钟、手机铃声、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
这些都是源于“听觉是三维的”这条逻辑。
耳朵比眼睛灵敏这句话在我们身边到处可以验证。生活中的瞎子,往往是人瞎心不瞎;生活中的聋子,往往是又痴又呆。这足以说明听觉系统比视觉系统重要得多。
2. 听觉第一 视觉第二
受孕7个月,胎儿的听觉系统发育基本完成。
相较于触听嗅味四觉,视觉系统是宝宝出生后唯一没有发育完成的系统。
听觉系统在娘胎中就开始投入使用,人生中接触最早的传播就是胎教。
听觉是先天的
视觉是后天的
3. 语音第一 文字第二
我们的祖先根本就没有文字,文字是根据语言创造出来的。
文字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语言有几十万年的历史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非洲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小孩出生后先会说话,后才会识字。听觉的发育,为出生后语言的发育准备了条件。牙牙学语,就是从识别声音到模仿声音的过程。小孩学会了说话,便学会了沟通交流,人类最原始的沟通是通过语言,而非文字。文盲就是用语言进行沟通。
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
是前文字时代的沟通方式
先有语言 后有文字
前文字时代,信息靠语音传播
4. 传播是一种听觉行为
前媒体时代,人就是媒体。最早的大众传媒是人类的声音,至今人声仍然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方式。因此,人类早已进入“全民媒体时代”。
我们人生中接触最早的传播是胎教,胎教就是以口传耳听的方式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前文字时代,古人的思想是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传承。
至今,黑非洲各国仍没有自己的文字,非洲文明就是以口传文明的形式传到了今天。
传播是一种听觉行为,口耳相传才是传播的本质。
“去文字思考”是我们做传播的法则,让文盲也能听明白才是最好的传播。
商标命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听音知名”的名字会给传播带来阻力从而提高传播成本,品牌营销传播成本就是从命名开始的。从长远来看,品牌不过是一个名字。
商标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语言传播的,而不是通过视觉图案传播的。
5. 口语第一 书面语第二
语言(Language)分为:语言学和言语学
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指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的声音讯号。
言语是一种个人行为,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
言语又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口语是用来说的
书面语是用来写的
分别对应两个英语单词:
spoken language 和 written language
口语的特点:通俗、明白、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书面语的特点:准确、含蓄、庄重、典雅、诙谐(幽默)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
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语文”两个字的解释:
“语”就是口语、“文”就是写文章,即书面语。
语文语文,先“语”后 “文”
“声不能留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
口语是用来说的,书面语是用来写的。口语通俗易懂,书面语则含蓄庄重。大多数企业给商标取名几乎都是用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这样的名字只有眼睛看到才能明白是哪几个字,根本听不出来。
虽然有些口语中也有书面语,有些书面语中也有口语,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如果广告语用的是书面语,几乎得不到消费者的转述和二次传播。
举几个例子吧:“不开心”是口语,“不悦”是书面语;“喝水”是口语,“饮水”是书面语;“两块钱”是口语,“二元钱”是书面语;“哥们,好玩不?”是口语,“总统阁下,欢迎您!”是书面语……
书面语言是视觉词汇
是属于眼睛的,只能看却听不出来
口头语言是听觉词汇
是属于耳朵的,既能听又能看
耳朵比眼睛灵敏,听比看快。
口语第一 书面语第二
听觉词汇第一 视觉词汇第二
这是我们商标命名的法则
谐音属于视觉词汇,所听非所得
应杜绝使用
6. 大脑的工作语言是听觉
左半脑处理言语声音
右半脑处理视觉图像
大脑中只有声音,没有文字。
大脑中的一句话只不过是收集了一串声音
就像大脑中的音乐也只是收集了一串声音。令人难忘的音乐总是由具有节奏感的旋律组成的,没有节奏感,音乐就很难被人记住。
人类心智的运作是基于听觉,而非视觉。
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就是自己读给自己听,大脑在朗读词汇或听到词汇声音的过程中,能将这些词汇以“声音”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
长大后,我们阅读文章时喜欢用嘴唇发出声音,就是把文字转化成声音的过程。在我们阅读文字时,只有通过大脑里的视觉/听觉转化机制把视觉信息转化成听觉信息才能被理解。
人们看到的文字作为视觉进入右脑,被解码,再传输到左脑,然后被转换成声音。这一过程需要大约40毫秒的时间。
这一点几乎不被常人所知,我们平时几乎感受不到这一转化。
听起来40毫秒并不长,但试想一下,如果交通信号灯不再是颜色的视觉,而是通过声音发出警示,那么马路上的交通事故恐怕会越来越多。因为你的右脑能立刻识别视觉符号,并且不需要传输到左脑转换成语言。因此,你才能在交通信号灯转变颜色的瞬间快速作出反应。
有节奏的声音比没有节奏的声音好记
这就给传播带来了窍门
名字、口号、标题、广告语
都要从听觉上加以检验
最好具有节奏感和押韵押韵
可以强化记忆
7. 能够视觉化的名字第一
不能视觉化的名字第二
言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文字也分:
含有视觉的文字
不含视觉的文字
“苹果”是一个含有视觉的词。因此,它会同时刺激你的两个半脑——负责言语的左半脑和负责视觉的右半脑,加倍了信息对你的影响。
如果一个词能够关联到视觉,等于使用了全脑,加倍了信息对你的影响。如果一个词无法关联到视觉,就等于放弃了右半脑,只使用了左半脑。
左半脑处理言语声音
右半脑处理视觉图像
模糊抽象的概念往往无法视觉化
清晰具体的概念往往可以视觉化
阿里巴巴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例如:“阿里巴巴”是一个能够视觉化的名字,所以根据名字设计了一个“阿里巴巴头像”作为商标图形;“淘宝”是一个不能够视觉化的名字,所以就用了“淘宝”两个字作为文字商标;“天猫”是一个能够视觉化的名字,所以根据名字设计了一个“猫”的图形作为商标;“支付宝”是一个不能够视觉化的名字,所以就用了“支”这个字作为文字商标;“蚂蚁金服”是一个能够视觉化的名字,所以根据名字设计了一个“蚂蚁”图形作为商标。
含有视觉的文字就把视觉呈现出来做商标图形
商标要尽量选择能够视觉化的名字
可以视觉化的词能够刺激整个大脑
左脑+右脑 = 全脑刺激
8. 语言视觉化 视觉语言化
语言视觉化在对概念命名时,清晰具体胜过模糊抽象。要尽量选择能够视觉化的语言概念、字眼、名称。
小说家都是语言视觉化的高手,导演能根据他的文字作品拍出电影,就是将他的书面语言视觉化。
视觉语言化视觉必须能够语言化才能进入传播语境。商标图形必须可描述可转述,不能描述的图形无法进入传播语境转述给其他人,就会失去大量口头传播机会,增加传播成本。
无论是语言视觉化,还是视觉语言化,“语言概念”与“视觉呈现”应该是同一个东西,“视觉”和“语言”之间相互印证相互强化,同时刺激左脑和右脑,全脑刺激。
天猫的标志就应该是一只猫,而不是一只狗。如果用狗或者其他元素来作为天猫的标志,那就是混淆视听。别人听到的名字是猫,看到的图形却是狗。
苹果手机的标志就应该是苹果,而不是梨子。当你用“梨子”来作为苹果手机商标图形的时候,受众的大脑只会造成混乱,他们认为你是在混淆视听。
“京东”就是一个不能视觉化的名字,但它的商标图形用了一只狗。要让“京东”与“狗”之间划上等号,需要时间和金钱。用我们的话来说:因为你增加了记忆任务,所以就会增加营销成本。
本来“耐克”与“钩子”毫无关联,几十年来它们每年花费超过1亿美元将“钩子”与“耐克”联系在一起,将二者等同起来。这么做的优势是什么?成本又会增加多少呢?
增加一个不相关的图形,就是增加一个记忆任务,就会增加营销成本。
幸好耐克的“钩子”是一个可以描述的图形,能够进入口头传播语境,相对成本较低,人们称呼它为“钩子”。如果是一个抽象到无法描述的图形,营销成本将会更大。无法描述的图形就无法进入传播语境转述给其他人,会失去大量口头传播机会。
9. 商标名本身就是定位
名字具有“望文生义”的作用,人们是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名字的。
如果一条路叫“环湖路”,人们会认为这条路环绕着一个湖。否则,为什么叫它“环湖路”呢?
安徽有一座山,以前叫“多云山”,根据字面意思联想到的是一片乌云;后来改叫“天堂寨”,根据字面意思就能联想到天堂。这就是名字的力量,我就是被这个名字骗去的。
我们可以利用人们与生俱来对名字真实性的信任,把品牌的定位字眼放进商标名字里。这样,商标名就包含了定位字眼。
例如:支付宝这个产品,它是为解决支付问题而生,“支付”是它的功能定位,所以它把“支付”二字直接作为商标名,取名“支付宝”。这就是把品牌的定位放进商标名字里,使商标名包含了定位字眼。
类似的还有:百果园把“果园”两个字放进商标名字,一听就知道产品与水果有关;周黑鸭把“鸭”字放进商标名字里,一听就知道产品与鸭子有关;老乡鸡把“鸡”字放进商标名字里,一听就知道产品与鸡有关。
10. 名字第一 图形第二
没有名字,品牌就无法存在
没有图形,不影响品牌存在
有些公司注册了一个图形作为商标,这个图形无论多么有名,品牌都需要一个名字,人们才能称呼它。
“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形再出名,品牌还是需要一个名字,别人才能称呼它,我们称呼这个品牌为“苹果”。“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形是这个名字的替身。
“钩子”图形,我们称呼它为“耐克”。无论“钩子”图形多么有名,都是“耐克”这个名字赋予了钩子图形含义。“钩子”图形永远代表“耐克”二字,是“耐克”这个名字建立了品牌。
“图形”是替身
“名字”是主角
视觉强化名字
名字建立品牌
名字第一图形第二
名字比图形更重要
在设计商标时,商标命名才是重点。
品牌的本质就是一个名字
名字消失了,品牌也就不存在了。
11. 品类第一 品牌第二
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品类是指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的最后一级分类。品类的核心任务是对接需求,只有告诉别人你是卖什么的,当用户产生相关需求时,才能联想到你。
我们的商标命名工作也是从品类开始的,脱离了品类谈品牌,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
消费者思考的顺序是:首先思考要买什么,然后再考虑买这个产品中的哪个品牌。
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品类是支撑品牌露出水面的冰山品类一旦消失 品牌也将消亡
今天,马车、传真机、传呼机、胶卷相机这些品类消失了,你本事再大也不能围绕这些品类打造出品牌。
品类天生不平等:有些品类需求大、有些品类需求小、有些品类正在兴起、有些品类正在衰退、有些品类关注度高、有些品类关注度低、有些品类能打造强势品牌、有些品类几乎没有品牌。在做品牌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你要进入的品类。
先有品类后有品牌,然后才有形象。
商标只是品牌的名字和符号,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有些商标图形就是将品类名视觉化目的就是传递品类信息,告诉别人你所卖的产品。
例如:房地产行业的商标图形可能与房子有关,银行业的商标图形可能与铜钱有关。房地产、银行,这些都是能够视觉化的品类名。
12. 营销第一 美学第二
品牌传播的完整名字应该是:品牌名+品类名
品牌要代表特定的品类,否则即使有较高的知名度,也无法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关联。就是说,你要先告诉消费者你卖什么,等到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才能联想到你。
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很多门头只放了一个商标名,其他什么信息也没有,对接不了顾客的任何需求,让人不知道它经营什么。尤其是新品牌,这样做就是“反营销”。
有人会说,我经常看到某品牌也只放了一个商标名,其他什么也没放。其实并不是客户不想放,大多数情况下是设计师不想放,他们总是拿“极简、画面干净、唯美”等一大堆说辞来说服客户。
这叫东施效颦,学歪了。
别人是几十年几百年的品牌,知名度已经足够大,大家都知晓它所经营的行业,熟知它代表的产品品类,所以品类名就可以慢慢省掉。
你要学的是大品牌成功之前是怎么做的
而不是学大品牌成功后做的那些事
你的品牌远远没有到达那个阶段
国内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海底捞,海底捞已经是火锅品类的第一品牌,海底捞三个字已经是火锅的代名词。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一以贯之的传播“海底捞火锅”五个字,没有把“火锅”二字省掉,把“海底捞”品牌与“火锅”品类死死绑在一起。当你产生吃火锅的需求时,大脑第一反射就是海底捞。
商标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它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告诉别人“你是什么”,才能对接需求,与别人的购买行为产生关联。
商标名后面一定要加上品类名
设计为营销服务
营销第一 美学第二
13. 命名四大顺序: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每个人的人生顺序,是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基本顺序,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我们商标命名的法则。
出生前我们就会听,出生后基于声音学会说话,再长大一点,开始学习读音,最后学习写字。
前面说了,大脑中只有声音没有文字,大脑只有把字的“声音”储存起来,才能处理声音代码从而识别这个字。
“听说”对应的是听觉和声音
“读写”对应的是视觉和文字
还是那句话:听觉第一视觉第二
商标命名要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依次检验
听:听得出字眼的优先,听音知名,杜绝谐音
说:口语词汇优先,顺口的优于拗口的
读:浅显的优先,杜绝生僻字多音字
写:易写的优于书写困难的
如果一个名字非要写出来才能被人理解,这个名字基本就没有传播力,可以直接舍弃。人们都是说“这个名字不好听”,而不是说“这个名字不好看”。所以,名字要以听觉为主。
听觉是商标的第一属性
商标命名:听觉第一视觉第二
14. 图形设计三原则:品牌品类定位词
图形是人类第一沟通符号,超越语言和文字。
语言和文字有国界和边界,图形符号没有。
苹果手机背面的一个苹果通全球,就是这个道理。图形可以消除沟通障碍,扩大沟通范围,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学历的人都能沟通。
设计图形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所以叫视觉传达。
不能传达信息的图形,或者传达与品牌无关信息的图形,那样的图形再美也与你的品牌无关。
商标配图形无外乎以下三种类型:
传达品牌信息,告诉别人你的品牌是什么
传达品类信息,告诉别人你的产品是什么
传达定位信息,告诉别人你的差异是什么
通过图形强化品牌信息
例如:苹果商标图形就强化了“苹果”这个名字。文字有沟通障碍,不懂英文的人并不知道“APPLE”是什么,但一个苹图形就能通行全球。图形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字进行沟通。
通过图形强化品类信息
品类,就是你所经营的行业或产品分类。品类能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关联。例如:汉堡王的商标图形, 就直接画了一个汉堡,让别人知道它所经营的产品,关联别人的购买需求。
通过图形强化定位信息
有些品牌的商标图形既不是强化品牌名,也不是强化品类名,它是一个视觉锤,强化的是一个定位字眼。
例如:我们自己的商部落,商标图形是一个“商”字外面戴了一只耳机(图形可描述可语言化),它强化的就是“听觉”这个字眼,传达我们的定位概念—“听觉营销”。
商标图形传达的顺序要按照:
品牌名优先
品类名其次
定位词最后
就是说,如果品牌名、品类名、定位词都能视觉化的时候,图形首先应该强化品牌名,传达品牌信息。
如果品牌名、品类名和定位字眼都无法视觉化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给商标配一个毫不相关的图形,那样会画蛇添足,对品牌营销没有任何帮助。
能够配图形的商标就一定要配图形,因为图形是人类第一沟通符号;
不该配图形的商标就一定不要乱配,那样会画蛇添足增加记忆负担。
15. 名字图形颜色:全面听觉化
我们不仅要求商标名字可听,图形也要能听,颜色也要能听。图形颜色都要能够用语言清晰描述出来说给别人听,这就叫名字图形颜色全面听觉化。
名字:听得明白、说得顺口、传得出去
图形:可语言化、可描述、可转述
颜色:区隔第一、与竞争对手相反、可描述
关于颜色
要么使用行业色
要么使用与竞争对手相反的颜色
区隔排第一位
区隔第一行业匹配度第二
颜色要上升到战略层面来看
切忌使用与竞争对手相同的颜色
要使用与竞争对手相反的颜色
可口可乐用红色,百事可乐就用蓝色。
联邦快递用紫红色,UPS就用棕色。
保健品都用红色,脑白金就用蓝色。
白酒都用暖色,洋河就用冷色。
颜色还要上升到品牌资产的层面来看,红色的可口可乐、蓝色的IBM、棕色的UPS、金色的麦当劳、蓝色的洋河,这些都是品牌资产。而且都是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颜色。
16. 品牌名第一 公司名第二
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
公司是一个制造和生产品牌的组织,而不是品牌本身。一个公司旗下可以拥有多个品牌。
只有把公司名用在产品上的时候,消费者才把它看作是品牌。
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牌,而不是公司。绝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瓜子二手车”品牌属于车好多旧机动车经纪(北京)有限公司,更不知道“品客薯片”、“金霸王电池”、“南孚电池”曾经都属于宝洁公司,现在又都被宝洁卖掉了。消费者需要记住的是品牌,而非企业,以便有效地做出购买决策。
如果你把公司名做品牌名
那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品牌名第一公司名第二
17. 家族品牌彼此要独立区隔
21世纪属于多品牌企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旗下拥有多个品牌构成品牌家族的局面。
那么,家族品牌该如何命名呢?
家族品牌应该是由相互独立区隔的不同品牌构成的,而不是由拥有相同家族特征的品牌构成的。
中国有两个公司的家族品牌非常成功,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国外有通用、宝洁。
来看看阿里巴巴公司的家族品牌:
B2B业务品牌叫“阿里巴巴”
B2C业务品牌叫“天猫”,而不是“阿里妈妈”;
C2C业务品牌叫“淘宝”,而不是“阿里叔叔”
支付业务品牌叫“支付宝”,而不是“阿里爷爷”
如果这几个品牌都叫“阿里XX”,似乎都有了所谓的家族特征,如果真是这样,估计连马云自己都搞不清哪个品牌对应哪块业务,因为心智厌恶混乱。
我们要的是清晰区隔,而不是一团乱麻。
18. 听觉媒体第一 视觉媒体第二
虽然语言比文字早了几十万年,但听觉媒体却晚于视觉媒体登场。自从德国古腾堡革命以来,《圣经》作为欧洲第一本活字印刷书籍,从此拉开了媒体革命的序幕。
媒体登场的顺序是:
书 籍: 改变了一个个体能触及人的数量
报 纸: 增加了新闻的特质
广 播: 增加了人声的特质
电 视: 增加了动态画面的特质
互联网:所有媒体中唯一可以互动的媒体
比这些更古老的媒体是人
前媒体时代,人就是媒体
过去信息靠人类的声音进行传递,至今人声仍然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方式。
在这里替中国人伸个冤,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其实比古藤堡还要早几百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主流印刷还停留在雕版印刷阶段。就别说北宋了,我小时候家里祭祖用的纸钱都是我一张一张用手印出来的呢!我就是德国人后发先至的原因。
由于媒体发明的先后顺序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人们总是认为视觉比听觉更重要。导致我们今天总是说“看起来不错”,而不是说“听起来不错”。
媒体对商标名的曝光主要来自听觉而非视觉。人们通常把90%的媒体时间花在听广播或看电视上,不足10%的时间用在读报纸和杂志上。
在媒体选择上
首先要选择带声音的媒体
听觉媒体第一
视觉媒体第二
声音比文字重要
广播才是真正的首要媒体
口播才是真正的传播工具
当今广告业都以视觉为导向
却不知道信息首先应该为听觉而设计
回归语音回归听觉
是一种返祖现象
这正是我们要干的事情
我们要重新定义商标设计行业
我们的社会分工是
商标设计专家 听觉设计先锋
COPYRIGHT © 2021
以上内容著作版权归安徽向上品牌咨询有限公司所有,侵权必究